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疫情防控工作。但是这些财政资金能否高效及时地用于疫情防控的各个层面使其发挥效果,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和期待。
早在2008年汶川地震灾后,审计署组织审计机关连续三年开展全程跟踪审计,对规划投资7678亿的27902个灾后重建项目进行了跟踪,对17329个已完工项目实施结算审计,出具各类审计报告、简报14680份,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推进。在此之后,无论是2010年的舟曲特大泥石流、2013年东北洪水等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中,国家审计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那么如何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更好的统筹审计监督的人力资源、及时披露公共款物使用信息、团结一心服务好突发事件的及时有序处置,既是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现实迫切需要,也是国家审计业务发展的一个方向。
传统的审计从制定项目计划、发送通知书、项目实施、审计取证、征求意见到最终形成书面审计报告一般有着固定的流程和模式以及时限要求,并且有可依据的审计法规准则,而突发事件审计可遵循的法律法规较少,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缺乏明确的定性依据和工作抓手。因此,要想让国家审计在处理突发事件下充分发挥出其反映迅速、及时跟进、推动落实等效能,需针对突发事件引发的突然性、行为的破坏性以及瞬间的聚众性这三方面特点来构建起一个更加适合应对突发事件的审计体系框架。
一、找好切入点,灵活迅速跟进。突发公共事件的突然性,使得人们无法预先掌握事件的时间、地点和呈现形式,不可能将突发事件的审计列入常规审计项目计划。因此,当突发公共事件来临时,审计机关要反应迅速,紧紧围绕应急处置这一紧急要求寻找工作切入点,快速安排好审计项目计划,组织好审计力量迅速跟进。在审计过程中,不必拘泥于环环履行程序形成书面审计报告,可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不断发展变化,灵活开展审计工作,采取定期汇报审计进展、编制审计简报等灵活高效的方式,坚持审促结合,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推动问题即审即改,助力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二、当好有形手,高效有序监督。突发公共事件无论大小都必然会对国家经济造成一定的破坏,使之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而国家审计在疫情防控这类突发公共事件中,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国家政策的落实、相关部门疫情服务履职情况的监督、社会捐赠物资的记录、分配、使用情况的监督、灾后重建项目招投标程序的规范等都能起到重大作用。通过审计这双“有形”的手,让资金流向更加明晰,采购行为全程可溯、工作高效顺畅开展,从而达到审计促进经济恢复,维护经济秩序的效果。
三、用好自媒体,结果公开透明。随着媒介方式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事件了解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政府通过“三微一端”公开澳门皇冠赌场已经为澳门皇冠赌场信息公开树立了榜样。那么对于疫情这类突发且公众关注度高的事件,如果相关信息不能及时进行公开,公众就会被不实言论所左右,进而造成恐慌,动摇我们抗击的社会统一战线,而审计机关凭借其独立的立场进行监督,并适时披露相关权威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同时通过审计及时发现一些不利于突发公共事件解决的苗头性问题并进行纠正。